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源·苍松

思源·苍松

交大银发2012(3)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时间:2012-09-19 编辑: 来源:退休人员事务中心 浏览次数:

一次生动、精彩的报告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当前国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在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主权纷争等背景下,6月15日校退教协和老教授协会邀请了中国海监东海维权执法支队的支队长来校作《提高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的报告。报告会由退教协和老教授协会罗九甫会长主持,退教协和老教授协会会员、船建学院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共200多人冒雨来到徐汇校区铁生馆听取了中国海监维权执法支队领导生动、精彩的报告。

       报告分为三部分:当前我国海洋周边的形势(包括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海监维权执法支队近年来海上维权执法事例;对提高海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报告人详细介绍了我国海监船在东海的钓鱼岛和南海的黄岩岛等海域维权执法生动事迹,他们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于的神圣使命,为捍卫我国海洋权益,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报告人长期率领海监船执法在我国蓝色的海洋国土上,所以报告具体、生动,具有说服力。与会者受到了一次海洋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深感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的重要性。                                                 老教授协会肖熙供稿

                                       

人生感悟

       即将出版的《老兵视界》是我的摄影习作选,水平不高,只不过是晚年生活的一点纪实而已。能够出版这本影集,特别感谢校党委、校老龄委、电信学院等各级的关心和帮助。还要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丁明先生,是他毫无保留地把一生摄影的经验、心得传授与我,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人总是要老的,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如何把人生的三分之一晚年生活安排好很有必要。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往往产生一种失落感。为此,要及时调整心态,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去寻找健康、愉快的晚年生活。力争在“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下功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记得在1992年离休那天会上,我向校党政领导表态:“少年离家把军参 ,南征北战下江南,入户高校几十年。一生艰辛无怨言,今日卸甲不归田,继续革命永向前,余热发挥理当然,直到灯灭烛耗干。”

       到了古稀之年七十岁时,感到自己老了,力不从心,其表现症状是“老的忘不掉,新的记不牢,坐着就睡觉,躺下睡不着。”为此,2000年我选择了校老年大学舞蹈、摄影两个专业。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怕人笑话,后下决心丢掉面子,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领导要我做班长,一当就是十几年,逐步摸索出了一个晚年生活的诀窍,归纳为:“头脑要用,手脚要动,心情要松,肚皮要空”,实践下来很有效。现在身体基本没有毛病,血压常年保持在70-120,心跳正常,睡眠质量高。背着几十斤的摄影器材,爬山涉水不感累,基本达到了快乐晚年的要求。

       古今中外,历来对老年的评价都是很悲观的,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什么“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等,多悲观。我认为不对,人老心不能老,应该是:“枯藤老树新芽,古道西风老马,青春焕发”,“夕阳无限好,下光照满山!”,这就是我的晚年生活“经典”。                        刘洪福 供稿

       编者按:刘老师的三段“经典”很有哲理,可供大家分享。他的习作《老兵视界》摄影集即将出版。按以前惯例,该影集如果对你的老龄生活有帮助,可前来联系。

 

拿拐杖的老人也潇洒

       编者按:化工学院周老师一直是我刊积极的撰稿人,一年前来到了南汇一家养老院,几次投稿都由于版面的原因未刊登。这次,她的养老体会又有了“新视角”。

       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1年底,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65岁以上的老人,约有21%的男性与44%的女性曾经摔跤,所以预防跌倒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情。老人现实的主要任务是“保健养生,平安快乐”,你平安了,快乐了,对社会对国家也是一种贡献。

       退休后我努力改变性格,多交朋友与参加群体活动,这样给寂寞的晚年生活添加润滑剂,增加乐趣。在众多的朋友中与我最亲密且形影不离的当属拐杖。下面就讲讲我与宠物“老虎脚爪”的故事;还在九十年代,我就经常摔跤了。这十几年尤为频繁,前后摔了十几次,所幸因骨质尚未疏松,故均未骨折。印象深刻的就有三次,2006年我与老伴在市区常熟路上行走时,不小心绊了一下,人立刻向前趴下,满口鲜血,二颗大门牙被撞缺角。从此走向经常跑牙防所的局面,苦不堪言。第二次是在家中厨房间摔倒,嘴唇裂开,鲜血直流。第三次是陪老伴看牙,我一人在前走,无缘无故突然跌倒在地,马路对面一位不相识的中年男子立刻从自行车下来穿越马路来扶我,使我感动,感到社会还是温暖的,毕竟好人多。多次求诊骨科大夫,在医生一再建议下,我与拐杖初次交上了朋友,开始时很不适应,不知如何交往,总是若即若离。这个相互适应过程,经过三次失而复得,我开始喜欢拐杖了,不但爱上它,几乎形影不离,拐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方便,给我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有了它,在公交车上很快有人让座,候车不会拥挤,上车时不但不受人推挤,相反会托你一把。看病可以提前若干个号,在医院就诊可以进残疾人卫生间而不用排队。总之自从交了这位朋友,我又可以大步迅速行走了。我从原来不想接触拐杖(怕坏我形象),到现在越来越喜欢它,越来越离不开它。我非常感激拐杖,因为它是我日常生活的保护神,且对我百依百顺,从不嫌弃我的年老体衰,忠实地为我服务,使我的晚年生活渐入佳境,并将陪伴我终身。我要对它唱一首“感恩的心”以表深切谢意。人老了,面对现实你不得不改变许多理念,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过去我认为形象重要,而现在我觉得安全更重要。老人安全是第一位。

       以上是我与手杖的交友过程与感受。手杖是老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众多工具之一,步入老年骨骼疏松在所难免,不少老人碍于形象均不乐意用手杖,殊不知一旦摔跤十有八九要骨折,开刀,卧床,离开亲人和熟悉环境,严重的还要换髌骨,痛苦不堪,折寿少则五年多则十年。所以奉劝老人启用你的宝贝—拐杖吧!它会为你的晚年生活护航,何况老人拿着拐杖行走又是一道风景线,也是蛮潇洒的。  周以敬 供稿

沪交ICP备05225  版权所有© 2019 上海交通大学老龄工作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230   联系电话:021-6293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