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源·苍松

思源·苍松

交大银发2013(3)老有所医
时间:2014-01-03 编辑: 来源:退休人员事务中心 浏览次数:

巴马,有没有生命奇迹

2013811日《解放日报》报道,“巴马”藏在广西如黛群山中,瑶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世界第五大长寿乡,每10万人中拥有30.98位百岁老人。在当地能听到这样的传说——村口,一八旬老太在树下哭泣,“呜呜……阿妈打我了……”好事者去问百岁的阿妈:“您这么大岁数,怎么还打人?”百岁阿妈答:“早上让她打猪草,她偷懒不去,害我被婆婆骂!”据史料载,清嘉庆皇帝曾给142岁的巴马瑶族老人蓝洋送过贺礼,而居住在巴马县龙洪村巴买屯的当代最长寿老人127岁的罗美珍,今年6月在梦乡里西去。当地人几无肿瘤,多数老人无疾而终。当这些“传奇”越来越多被外人所传扬,另一景观出现了——许多在医学上已被宣判死期的肿瘤患者,朝圣般地集聚于巴马盘阳河畔的坡月、平安、长寿等村并长住下来。这些并不“盛产”癌症的村落,成了除肿瘤医院外癌症患者密度最高的地区。另有一些来此养生之群体,他们被统称为“候鸟人”。

关于这水,人们口口相传,俨然一位位化学家。他们说,盘阳河发端于凤山县,流经巴马前,有5段潜伏于地下溶洞的暗河,经过“五入地下”又“五出青山”的撞击,河水成为小分子团水,普遍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碱性,“包治百病”。这些打水者许多“不差钱”,但再有钱,也要有命去享受。他们为“神水”折腰并寄予厚望,兴高采烈地生饮,不惜在最初一周拉肚子,还宽慰自己说是“排毒”。除了打水,“候鸟人”另一项重要功课是到百魔洞口吸氧。这个季节,多是在下午4点,睡完午觉的“候鸟人”搬着凳子,陆续来到百魔洞前,沿道路两旁依次排开,聊天、打坐、练功、搓麻、吼两嗓子,或者发呆。

百魔洞,这座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犹如一个庞大的空调,源源不断将夹杂着巨量负氧离子的冷风吹送。为这口负氧离子,上海人林克用的弟弟索性买了一辆大巴,将兄弟姐妹6人连同家属,浩浩荡荡运到巴马,并在坡月村某山庄买下一层楼,13间房,供大家族疗养。林克用带来了美国专业仪器用以检测负氧离子,“山庄的阳台上是4000个到6000个,上海是200个至300个,百魔洞内更高,达3万个到5万个。”基于癌细胞怕氧的理论,有癌友尝试在百魔洞内声嘶力竭地拖长声音,再大口吸气,以训练肺活量。许多人热衷在洞内磁疗,一躺就是几小时。打水,吸氧,磁疗,这些近乎“迷信”的群体行为,会不会成为原住民的笑谈?原住民很少在那口泉眼打水。百魔洞,以前也只是瑶族乡亲们回家的通道而已。不是巴马人的“候鸟人”,发明了“巴马疗法”。匪夷所思的方法也被衍生出来。有人戴着手套,光着脚,在山坡上如狗般爬行,认为爬行中让内脏悬空,彼此抚摸,还能从地气中汲取能量;有人找一棵倒下的树,每天练走独木桥,相信意念的集中可驱除病魔;有一对夫妇,妻子罹患卵巢癌,因为在巴马的癌友中听说有人喝尿治疗,丈夫为说服妻子尝试,不惜自己当场喝尿……

六成留下四成离开,人类求生的努力在此极致呈现。但巴马是否那根“稻草”?这里的病人中,有35岁的肺癌患者,耗费几十万元治疗后,癌细胞依然肆无忌惮地复发、转移,当医院无计可施后,患者的母亲变卖了所有家产,揣着最后一点现金来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当然不乏腰缠万贯者,辗转欧美遍寻世界名医和顶尖技术无果,体内脏器因癌细胞蔓延几被掏空,最后来此,死马当活马医。记者向多位久居2年以上的 “候鸟人”证实,许多人初来乍到,会谎称自己糖尿病、高血压,其实,这里肿瘤患者比例在70%以上。住久了以后,许多人走在路上会互相微笑,主动问候。第一句问,哪里人?接着就问,什么病?奇迹当然有,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压。饱受糖尿病折磨近20年的上海人何东子,2009年花了8万元,在此买下一间 40平方米 房间的20年使用权,连续两个春节,都在巴马度过。他告诉记者,来这里的糖尿病人,一般住满半年以上就无需再打胰岛素,“像我这种居住4年以上,从每天打40多个单位降到12个单位的,属于最失败的。”不过,一旦离开巴马就面临反弹危险,因此何东子总跟人建议尽量住久些,住得越短,反弹越快。癌症患者中也不时传来好消息。被医生断定进入3个月生命倒计时的人,活过一年的比比皆是。“候鸟人”公益组织“蓝色纽带”的核心人物崔学东,被切除了40%的肝,他腹部有条长20余厘米的斜刀疤。这位健壮的眼镜男,得的是肝癌里的“恶中之恶”——胆管细胞癌,医学教科书上没有活过5年的案例,他迄今“活”了2年半。失败案例也有。卵巢癌患者马姐告诉记者,她所熟识的一位姑娘,乳腺癌8年,到了巴马每天爬山7-8次,体重从150斤减至120斤,“或许是急于求成,就在这里复发了”。崔学东做过一粗略统计,来这里的患者,10人中平均有6人留下来,他坦言:“你看到的都是留下来的,都是正面、积极的案例,但实际上无效离开的绝对人数也不小。”

短讯:《家庭用药》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医药健康类科普杂志。旨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和实用防病治病、合理用药和养生保健方法,一直秉承“依靠专家、面向百姓、打造一流的原创医药科普期刊”为办刊宗旨,围绕各种慢性病、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邀请临床一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药学专家亲自撰稿,以防病治病、合理用药、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为百姓日常健康保健,求医问药进行深入解读和指导。内容丰富、版式精美、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被众多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赞扬为“看一期《家庭用药》杂志,就等于看了好多个专家门诊”。本杂志为月刊,单价8元,全年96元,订阅电话:54920752

沪交ICP备05225  版权所有© 2019 上海交通大学老龄工作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230   联系电话:021-62932144